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風雨朝陽。荷塘趣鴨

 







雨天走到荷塘邊,較酷日正午爽多了;
少了強烈的光暗對比,色彩更濃,
不用說還有鋪滿花瓣的水珠。
(荷多在荃灣城門谷公園和香港公園拍)


















轉了這個彎就見到可愛的大黃小鴨。
突然後方有小女孩嘩聲大叫:「好得意呀!」,
原來母親帶著兩個女兒晨早來,睇鴨打卡。
我發現:母親自拍或叫女兒幫拍的更多😀

鴨我會順路上香港公園影荷花。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荷塘聽香

 










                   鬧市生活心難平靜。
                                              或許,可走到荷塘,

聽香,
定心神





  
























































































































春天看柳,夏日觀蓮,秋天嘗桂,冬日尋梅。

香港地處南方,人少,夏天僅有數地荷。



雲泉仙館深處有半畝荷塘,圍了中式石欄杆,涼亭兩個。

每當夏日,荷花綻放,拍友擁至,長鏡波鏡,校準花葉,

無懼驕陽蚊釘,中暑之險,為得美圖兩三;

不及諸位看官,安坐家中,開大空調,番網誌,

飲綠聽香!




公園亦有小片荷塘,今年兩度造訪皆遇風雨,大喜,因不用噴水到花葉之上😄。






香港公園有一彎荷池,工人定期換花,每次換上都可拍三數天;晨早六時許扺達,清靜無人,自在攝,不下八次。


「聽」香:

1)   這種五官感受的互換描述,營造強烈新奇美感,不平面直敘,激發想像力。錢鍾書發現古詩詞中有此用法,名"通感"

2)   是指一種悠閒慢活的態度;


「山香無著處,今朝來向畫中聽。」

李慈銘 清朝詩人

3)   是指中國藝術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神韻的境界朱良志「曲院風荷」,第一章


(通感意象是意象构成方式之一,指五官开放和交流的意象。在一定条件下,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可以彼此互相沟通与转化,用这种通感的艺术技巧经营意象,可以使意象显得不同常态,活泼而奇妙,给读者以强烈的新奇的美感,同时,由于通感意象不是单一的平面的直叙式意象,而是使五官的感受力交流的意象,具有美的丰富性和婉曲性,因此,这种意象还能强烈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如。露压烟啼千万枝”(李贺《昌谷北园新笋》),是视觉感受转换为听觉感受;“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无数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是听觉栘就于视觉;“促织灯下吟,灯光冷如水”(刘驾《秋夕》),是视觉通之于冷暖感;“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李慈铭《叔云·为余画湖南山桃花小景》),是嗅觉与听觉的沟通;“今朝香气昔,珊瑚涩难枕”(李贺《贾公间贵婿曲》),是嗅觉与味觉的沟通等。我国现代新诗创作,从中国古典诗歌租西方诗歌中吸收通感艺术的表现传统,创造出十分丰富多彩的通感意象。如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对生活美与自然美的艺术敏感与新鲜活泼的想象,是产生通感形象的基本条件。)













听香:保持慢生活的态度

“听香”一词源于古中国,最早出现于何处待考,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苏州园林狮子林中有“读画”、“听香”的题额。取名“听香室”、“听香斋”等等的文人雅士的书房更是不胜枚举。

香如何能听?这是一个问题。闻与听的区别,在于闻是一个主动的动作,凑上去,深呼吸,将香气吸入肺中,然后大感惬意,这时候,香是被动的。

而听不然,不论醒着还是睡眠,耳朵都无选择的随时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声音,听香的时候人是被动的,不是你去捕捉香气,而是香气来侵袭你,它或者是一缕,或者是一团,这是你无法控制的,它又像声音一样,来的时候自然就来了,散的时候无影无踪。

听香没有对香气的贪婪,不要求更多,也不追寻香气之源,只是在当下,随时保持觉照,觉者,觉知;照,像镜子一样,任何东西来了都照见,走了,不留痕迹。

这是香道闻香的要求,也是修行的要求,宋雪窦重显禅师有诗云:“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每个人悟道的契机千差万别,禅门中,有被砍断一只手指时悟道,你不知道什么状况会是触发悟道的机缘,就像不知道野兔会什么时候出现一样,修行者应该像高明的猎手苍鹰一样随时保持警觉,机会一出现,立刻捕捉到,就开悟了,所谓“久等必有一禅”。

若是以为有一个模式可循,可以重蹈别人悟道的路去证悟的,就像没有灵性的猎犬,空在枯桩旧处寻觅而无所得,这样的心态又多么像一个急匆匆的闻香者啊,因此,“闻”是被戒除的。“听香”,需要闲淡而自适的心,在快节奏的今天,这样的情怀早已不知被我们遗落在了什么时空。

听香,就是一种“慢生活”的态度,“慢生活”并不是现代人的独创,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就放弃马车乘坐牛车,他们认为缓慢中更能体味生命的真与美。

无独有偶,古希腊也有赞美慢生活的谚语:“悠闲是智慧之母。”文人笔下一些关于听香的描述,如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上“庄氏女”记载:“每弄《梅花弄》,闻者皆云‘有暗香’。”听琴的人,在庄氏女弹奏的《梅花弄》乐曲中,仿佛闻到了梅花的暗香。

明人谭元春的《初春》诗:“寂然自一堂,斯心未有托。何以栩栩间,妙香过而掠?相触领其机,六根同知觉。”妙香掠过,六根似乎都能同时领略到香之美妙。

清人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