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走進歷史清遠 (3) 豆豉坊 打鐵鋪




林先生從鶴山來到龍頸鎮, 租了這個前身是學校和衛生院的地方製豆豉, 至今二十七年。 隨他入到暖暖的發酵房, 還以開了暖管, 其實黃豆在發酵過程中; 那隻黑黑的是因為剛翻完黃豆......

豉很香不太咸, 十元一斤



















"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毛澤東的草書, 見於當時的衛生院。 林先生很多東西都用膠袋儲存掛在牆上, 避老鼠?






















街口轉左有一間打鐵鋪打柴刀鐮刀, 三個技工都是親戚, 姓羅。 































走進歷史清遠 (2) 陶缸廠





清遠銀盞鎮找著巫先生, 他是第三代的陶缸廠負責人, 努力守著並把祖業發揚光大的 "後仔"常願意我們這班 "相机佬" 用作品替他攪出更知名度









說每個大缸都是慢慢的加高加闊, 而且工匠個個手勢不同, 並用自家設計的工具為大壓花。
陶缸有微細氣孔透氣, 適合釀酒製醬油














走進歷史清遠 (1) 上岳古民居 英紅積慶里茶園



這扇窗外望就是始建於宋朝的 "上岳古村" , 居民姓朱, 五年前經過時還有民, 很多雞隻擠住巷頭巷尾; 在住民減少和衛生政策改變雞也窩耳樓說明當年住在這裏的都是官宦世家口得一村民帶我們到旁邊三層高的新樓(未裝修)從高處俯取景。





年過九十的曹婆婆抗日戰爭時嫁入上岳村, 一住七十五年, 身體壯健

我說: "妳的牙齒不錯呀! "  
"都是假的!" , 
" 政府每月給我百多元津貼,......"; 
"我而家去煲水沖涼。"







她的居也在這裏住了六十年!





























在同一個六十年、七十五年, 的震撼, 無法想像。

 入村中央牌坊書上歸仁里

英紅積慶里茶園
這個有著宋朝遺跡的美麗茶園坐落於英德市附近






入茶園前有一個新開發景點, 碰上一群五十年前下放到這裏割茅草的知青, 現在都六、七十啦, 難得大家仍保持友誼, 成為結伴同遊的歡樂大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