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2012是一個全場sold-out 的節目,是一個高電壓,指揮與樂團演奏時表現得水乳交融的音樂會。
鄭明勳把樂團成員排得離台邊往後退8-10呎,形成一個橫闊深窄的圖形,最後一行排了14人,把木管組其中6位成員,置在法國號和小號/長號中間。這樣安排有以下 "好處":
a) 絃樂組的成員更靠攏在一起,聲音更集中;
b) 整團樂隊與聽距離較遠,投射的聲音更佳;和
c) 類似祖家音樂廳的安排。
這對演奏Brahms厚重密集的和聲更有利。
(記得1983年4月歐遊在阿姆斯特丹時聽過一塲音樂會,好像是Bach 的聖約翰受難曲,但因太累,半塲就離開了。)
鄭明勳整晚背譜指揮樂團,當然曲目又是standard, 應是指揮課程必經之路:
a) Weber Overture to Der Freischutz,
b) Schubert Symphony No 8, Unfinished, and
c) Brahms Symphony No 2.
鄭的手勢簡潔有力,靜的時候,圖形縮小、動的時候,手舞之、足蹈之。旋律性的樂段沒有過份沉溺,雄壯部份亦適當處理;唯Brahms交响曲結束時的大高潮,鄭把樂隊的速度推至極限並且以強音作結,好一個 "高電壓" 的完滿結束,全塲掌聲雷動。印象中比五年前Simon Rattle 帶領Berlin Phil來港演出更佳。
難怪香港藝術節的宣傳引用Gramophone: Ranked No. 1 World's Best Orchestra.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李園偶拾
"李園",其實是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裏面,貝殼館附近約十棵李樹,上周六偶然的機會下,見到三數拍友在樹旁 "攞景" ,當然即時影埋一份,但不夠時間,所以星期一帶齊 "架生" 再去,拍了一個上午(這次是專程去的,不算偶然)。輯了幾幅:
同樣是那叢小花,只是換了角度。
同樣是那些李子,亦只是換了角度。
記得2004年教小學一年級學生攝影,寫了一個影相口訣:
「向左一步,向右一步,行前一步,退後一步,企高d d ,踎底 d d」;意思就是變換角度。這不單對攝影重要,待人處事亦然。
李,原產於中國,也稱為「中國李」,李花都為白色,不像梅花和桃花色彩變化多,而且以果實栽培為主要目的。問了管園的,他說這裏的李子沒人摘,個子小,熟透後就掉到地上。
同塲加映: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沙頭角海
14/2/2012約在上午十時從沙頭角公路右轉白鶴林附近,就見到寧靜和春霧瀰漫的沙頭角海,面對這樣美景,有誰不停下脚步,細心欣賞享受?(15/2開始沙頭角部分禁區解禁)
見到那蒼鷺飛在水面上嗎?
微風在水面上吹出層層波紋,配合那不定的散射光線,將海面鑲成為一張千變萬化的灰藍鏡子。
路旁的小水潭,每次經過都帶給我驚喜;不論是甚麽時候和季節。
行行影影,影影行行;十時四十五分才從鷄谷樹下村開始,預備來回荔枝窩。
這些白鷺可是城市化的見證鳥?
一步一景,可以想像我們前進速度可以有多快。
經過鳳坑(小山波上落不到三百級)。到谷埔前海邊遇見流浪 "黃牛黨"。
沿海邊到亞公凹時忽遇大雨,雨停後,阿邱說路滑不好走,只好折回。在小碼頭休息一會,返抵鹿頸,已是下午一時四十五分,於BB記吃牛筋腩飯(不錯),後打道回家。
訂閱:
文章 (Atom)